首页 > 快讯 > > >正文

力推“兴革”之风的泉州知府童汉臣

2023-08-11 20:34:33 来源:泉州网

浙江钱塘人童汉臣,如果放在今天肯定也是位职场“卷王”。他在嘉靖三十二年出知泉州后,一边修文庙,一边修天妃宫;一面疏导八卦沟,一面治理龟湖塘;既管织染局,抓生产,也搞军备,为抗倭献军功。短短三年任期内,有兴学之功,也有靖海之绩,难怪名士蔡克廉题“文武吉甫,万邦为宪”赠之。今天就让我们同去认识一下这位“童大人”吧。

果断上疏弹劾宠臣权相

“云路冥冥一羽仪,却寻佳树集高枝。清源太守悬孤榻,从此定因屡下之。”这是明代散文大家、泉州人王慎中送给来泉州游玩的好友沈青门的一首七言绝句。沈青门即沈仕,平生雅好诗翰,兼长书画,远近闻名。这首诗原本仅是朋友间的往来酬唱,不过却因“清源太守”四字,牵出了另一位人物,那就是泉州知府童汉臣。童汉臣与沈仕是故交挚友,所以王慎中调侃沈仕这次访泉,会让平时端坐在几案前处理公务的童大人,都要慌忙离案相迎。


【资料图】

早在童汉臣来泉州的七年前,也就是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,他与沈仕、张文宿、田汝成、李元昭、方九叙、张太华等人就在西湖结社,史称“西湖书社”,对杭州乃至江浙一带的文士影响颇大。西湖书社的文人采取“抱团”形式,以笔为剑,通过诗酒风流、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对世俗的愤懑,同时也是以这种形式向明朝严酷的“厂卫”特务统治和激烈党伐之风发出无言抗争。童汉臣本身也曾受过当时昏暗政治的打压,所以感受尤深,这就要从头说起了。

童汉臣,字仲良(又字重良),号南衡,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。嘉靖十四年(1535年)三甲进士。初任魏县知县,后升任江西道御史,巡按直隶、山西。嘉靖二十年(1541年),俺答部落入侵宣府、大同,明军总督樊继祖节节败退,却三次向朝廷发来捷报。童汉臣等人在查实之后,上疏弹劾,樊继祖因此被治罪。不久,又发生郭勋案。当时翊国公郭勋挟恩宠,揽朝权,擅作威福,嘉靖帝要求他与兵部尚书王廷相等同清军役,竟遭拒绝。刑科都给事中高时于是上疏告发郭勋贪纵不法十数事,童汉臣等言官也纷纷启动弹劾。最终,忤逆帝意的郭勋被打入大牢,死于狱中。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六月,俺答进犯太原,童汉臣督诸将击却之。在多件事情上,童汉臣展现了作为巡按御史果毅决断的一面,旋即被提拔为给事中。嘉靖二十一年六月,刚当上给事中的童汉臣与巡按四川御史谢瑜一道上疏,弹劾大学士严嵩、吏部尚书许赞在边疆策略上存在过失,致使俺答部落烧掠太原城。但此时的严嵩一派势力根深蒂固,权相严嵩非但没有被治罪,反而成功“倒打一耙”,将童汉臣贬为广布政使都事。受贬后,童汉臣因父丧,奔归守制,家居十年。

修缮府学疏导城中沟渠

童汉臣再度“出山”,便是在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以御史身份出知泉州。一上任便在城市劲刮“兴革”之风,据清乾隆《泉州府志·卷30·名宦》载:“(汉臣)求八卦河之湮塞而疏导之,访民俗之淫恶而痛治之,凡应兴革者,皆奋然勇为。”

“八卦沟”是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,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、罗城遗留的濠沟、池塘等,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,遍及市区。明万历《泉州府志》云:“罗城、子城内外濠沟,如人之一身,血脉流灌,通则俱通,滞则俱滞。”明孝宗弘治十一年(1498年),御史张敏主持的一次大规模疏浚,按古代伏羲八卦与方位相配学说,将城内排水沟系统按方位分置疏导,故民称此排水系统为“八卦沟”。然而在张敏疏浚55年后,“八卦沟”又出现严重的湮塞情况。

童汉臣认为八卦沟万不可淤塞

新官上任的知府童汉臣认为这“八卦沟”连通府文庙泮池,是府城文脉气蕴通畅的关键,万不可淤塞,于是急命疏导,终令“潮涌入泮池”。后来,他前往府学巡视,见学宫久未修缮,忍不住愀然叹曰:“学校废兴,长民者之责也。”认为一地长官对于学校兴盛与否负有直接责任,因而迅速启动府学修缮计划,“撤敝易新”,使“礼殿、伦堂、斋舍内外焕然”,另外还“重构东庑二十余间,高筑泮池石栏石桥数尺许”。泉州名士蔡克廉为此撰《记》来记录这段历史。在重修府学后,童汉臣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“淫恶”民俗进行了严厉制止,净化了社会风气。

童汉臣认为濠沟连通府文庙泮池,是府城文脉气蕴通畅的关键。图为文庙洙泗桥。

童汉臣曾将文庙泮池的石栏石桥增高数尺许

泉州是一座开放的城市,自古以来多元宗教和淳朴民俗都在这里有序并存、各行其道,文化的兼容并蓄让泉州拥有海阔天空般的胸襟。泉州南门有供奉妈祖的天妃宫(即今天后宫),因年久失修,嘉靖年间宫庙建筑处于风雨飘摇之中,“阅岁积坏前廊,后室圯而为墟,惟门堂存耳。而棁剥榱倾,支朽楹茨颓垣,以御风雨殆不蔽也”。民众见此景心有忧戚,于是集资修缮了堂宇和寝殿,但门、廊的修缮费却没有着落。知府童汉臣在整修了府学后,听闻此事,出于爱民之心,便自掏腰包来补上这块费用。结果,“俄顷之间,髙门将将,廊序有列,而宫完矣”,天妃宫旋即完成整体修缮。信众们深受鼓舞,对知府童汉臣更是赞不绝口。王慎中在其《修天妃宫记》一文中亦叹曰:“侯(指童汉臣)为郡既久,灾疠不生,寇贼销逃,遗四境以安乐……”

知府童汉臣曾修天妃宫(今天后宫)

新增塘规保护民众利益

泉州晋江古有龟湖塘,系泉州太守蔡襄开凿于北宋嘉祐年间(1058—1060年)。据《晋江龟湖塘规簿》记载,该塘与沿塘、沙塘、芙蓉塘、洑田塘、古宅塘、龙塘合称“七首塘”。而据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载,龟湖塘“收宝盖、金鞍、玉屏之水,灌田万余亩”,是泉州古时极为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之一。太守蔡襄凿此塘时,即立下塘规,奈何“历久渐弛”。到了明嘉靖年间,虽然还有守陂之人,但是那里的官府差员有的贪墨成性,有的就只会混日子,庸政懒政,对于水塘用水纠纷的案宗根本不予处理,令周遭用水纠纷不断,龟湖塘的作用也大打折扣。百姓为此曾向童汉臣的前任——知府方克请命,要求撤换守陂官,提升办事效率。方克虽然答允,但却因马上要赴任苑马寺少卿,来不及处理此事,结果一直拖而未决。

嘉靖三十二年,童汉臣在巡视龟湖塘时,“问民利病”,才得知龟湖塘的“内幕”。童汉臣一下子血冲上脑门,大叫“可恶”!回到府衙后,马上下文给晋江县,要求龟湖塘文书、判案的案卷统统要加速处理,并且自己与幕僚加班加点赶制出“增议塘规二十九条”。这样一来,杜绝了一些豪门对于塘流的霸占行为,同时也阻止了一些偷截水流的“歪路子”。新增的塘规大幅减少了用水方面的“摩擦”,使民众更加安居乐业。第二年,龟湖塘地界内的谷物产量,达到其他村的数倍之多。百姓高兴坏了,都喊着“这是知府带来的福气”啊,并且为童知府立碑,颂其恩德。王慎中作《龟湖颂德碑记》记录下了事件过程。

古时泉州地区的丝织业、织染业发达,至宋元时达到兴盛阶段。入明以后,泉州织染业保持其不衰地位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,内使阮礼在泉郡建织染局。嘉靖三十三年(1554年),为更好地发展织染业,泉州知府童汉臣将织染局移建于府治后东畔,内有清玉泉井(今称清白源井)。这一举动无形中抬高了织染局的商业地位,给泉州丝织品、绸缎等的销售,带来正面影响。旧有两碑记其事。今东街与南俊路交会处尚有清白源水井及《清白源》题刻一方。

另据明代李光缙所撰《请重修唐四门助教欧阳行周先生不二堂疏》载,欧阳詹不二祠与小山丛竹书院所在地(今为小山丛竹公园),因其地高埠,为郡城“龙脉之首”,原为佛教资寿寺所占。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载称,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泉州知府俞咨伯,将资寿寺改为府城隍庙。又过了数年,“郡太守童南衡公、别驾陈少华公”改原城隍庙址为参戎府,才把城隍像移入小山丛竹书院前的新城隍庙内供奉。“郡太守童南衡公”即为童汉臣。李光缙称此举“革浮屠之居,为明神理幽之宇。此政之善更者也,郡人今赖之。”古人认为城隍神“能聪明正直,能调风和雨,善福祸淫,助我绥育黎庶”,城隍庙位于温陵“龙脉之首”,会对地方文教事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。

在任内,童汉臣对泉州文教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图为文庙大成殿。

小山丛竹公园一隅

剿倭有方受到朝廷旌奖

童汉臣头脑灵活,行事不拘旧节,王慎中赞他“生乎防稽名山水之间,独涵冲融醇秀之气”。他不仅在泉州“文事”方面卓有成效,在“武备”上也别有建树。

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冬十月,倭寇船只失风,漂至兴化府南日寨。倭寇竟顺势登岸流劫,杀害千户叶巨卿、百户张养正等人。嘉靖三十三年,倭寇疯狂袭扰东南沿海,百姓损失惨重。嘉靖帝下令沿海筑城寨抵御。然而倭寇气焰嚣张,甚至大肆攻打起各地府城、寨所来。当年九月,倭寇再次进犯兴化府南日寨,幸被兴化知府董士弘指挥军队击退。

不甘心的倭寇旋即将魔爪伸向南边的泉州府,他们在澎湖建造一处巢穴,以之为基地不断出动贼船烧掠泉州沿海,造成了严重的破坏。童汉臣深知泉州府兵有限,如要清剿澎湖敌巢,势必就会削弱沿海守卫力量,到时可能首尾难以兼顾。他干脆不按常理出牌,自己带头捐俸银来筹措了一笔军资,而后四处走访,在官吏、士民中挑选“有智勇者”,令他们组建一支义军,传授他们破敌方略。童汉臣让这支义军暗伏在澎湖倭寇巢穴附近,只等倭寇出没,就于半途袭杀。结果收到奇效,倭寇被打得晕头转向,多人被擒。之后,童汉臣再派泉州府兵出洋剿杀石圳澳、深泥湾等处贼船,清剿澎湖敌巢,大获全胜,使倭寇溃败逃去。据《明实录·世宗实录》载,事后论功时,兴化知府董士弘、泉州知府童汉臣“保障有功”,得到旌奖。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亦载:“抚、按嘉其(汉臣)功,移檄交奖。”

童汉臣在泉任职仅三年时间,后即转任广东都事,并于数年后官终江西副使。蔡克廉评述童汉臣在泉功绩时称:“然,人喜侯之兴学复古之道,有德于道,斯有功于学也。有兴学之功,有靖海之绩,师帅之贤,不可尚欤!”“童大人”文武交修,其官声评价不可谓不高。

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,童汉臣致仕返乡,还与诗友祝时泰、高应冕、方九叙、刘子伯、王寅、沈仕结社西湖,开辟“西湖八社”(紫阳社、湖心社、玉岑社、飞来社、月岩社、南屏社、紫云社、洞霄社)。童汉臣自己主持飞来、紫云两社,其他六人各主一社。“西湖八社”对明晚期杭州文风影响巨大,八社讲学聚徒,令人追慕。这却是后话了。

(记者 吴拏云 文/图)

关键词:

本文来源: 泉州网


上一篇: 厦门已有214个省模范职工之家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为您推荐
推荐阅读

资讯

行业

服务

人才